台北茶莊-「我們並不是妖怪」 蔡康永談出櫃淚崩

姓名:gimi

條件:164/21/c+

特點:溫柔體貼~善解人意清新有氣質的模樣讓你體驗初戀般的滋味!

知名主持人蔡康永2001年出櫃,至今14年了,他日前在大陸節目《奇葩說》上,聊到­出櫃後,每次有藝人想出櫃問他意見,他都會先攔住,要對方冷靜個半年、一年,再來決定­。他說其實他很孤獨,他能做的事,是證明給那些爸媽看,「我們不是妖怪,也可以好好活­著」。台北茶莊

蔡康永在節目上泣訴「同志不是妖怪」,獲得破百萬點擊與無數感同身受眼淚的隔天,媒體報導一份美國研究指出:「同性戀與異性戀養育的子女並無差異。」同一天,蔡康永也在臉書上發出「同志想組個家庭…是最根本的生活要求」的呼籲。

經筆者閱讀該研究原文後,發現台媒的譯電雖屬忠實,但作者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創見被省略忽視了,相當可惜。此文希望將這些發現譯介回台,納入進行中的「婚姻平權法案」與「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二次國家報告的政策討論裡,讓公民一同反思與警惕!

首先,這份由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健康與行為研究教授亞當斯,與俄勒岡大學社會學教授賴特所做的〈科學共識、法律與同性親職養育結果〉報告(下稱〈科〉文),其實並不是第一份提出「同志雙親與異性戀擁有的親職能力『無差異』」的論文。早在2002年,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就已基於數十年研究與權衡兒童身心利益後,發表政策聲明支持同性戀雙親共同領養小孩。

2013年,美國心理學會聯合了美國兒科學會、醫學會、精神治療學會、精神分析學會、加州醫學會、全國社工協會等八個重量級的專業團體,代表超過63萬名會員向美國最高法院遞交《法庭之友》諮議書。基於研究,它們證實「同性戀是人類情慾的正常表現,通常不是自我選擇的結果,也極難以被矯正改變。」

此外,諮議書指出: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美國已有超過11萬1千戶是由同志父父或母母撫養自己孩子的同志家庭。那些把兒童及青少年社會問題推到父母親性傾向上的說法,是違背科學證據的指控。真正影響兒少身心健康與生活美滿度的三大因素是:親子關係的品質,兒少生活中與重要成人的關係品質,以及經濟資源與其他資源的豐沛度。基於嚴謹且長期的研究,八個專業團體均支持同志伴侶應享有婚姻制度裡平等的權利、福祉與責任。

當同性戀與異性戀家庭的子女「無差異」已成學界共識,〈科〉文最大的貢獻是透過分析超過1萬9仟筆研究,清楚描繪科學家如何在過去50年間辯論、發展此議題,而達成共識的?共識何時形成?共識的內容為何?

亞當斯和賴特教授指出,科學共識不能被簡化當做某個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而是不斷動態演化、開展的「共識過程」。1980年前科學家就曾有一番激辯。他們提出新的問題與發現,但因研究多是小樣本的訪談資料,且結論彼此衝突,因此未能達成共識。論爭稍歇數年後,於80年代中期發生了第二次論爭。自此之後關於同志親職的爭議指數就像近四年宏達電股價一樣直直落。到了90年代中期後爭議漸趨平緩,近十年內肯定同志撫養孩子的能力的研究則達到高度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間科學家透過將同志家庭與異性戀單親家庭相比較,就已發現家庭不穩定度對孩子教養的影響,遠比雙親的性傾向重要。90年以降,研究者便懂得控制住「親職不穩定度」(parenting instability),紛紛發現孩子的父母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沒有差別。最近二十年,關於同志雙親教養能力的科學共識越來越強,甚至有研究發現同志家庭的親子關係品質比異性戀家庭還高。

然而,科學發展往往與利益團體的政治議程背道而馳。〈科〉文指出:隨著同志父母撫養能力的科學共識逐漸發展,反對同志的保守勢力卻不斷集結、反撲。當80年代中期後,此議題的科學共識度快速提昇之際,1993年卻通過了將同性戀軍人推入暗櫃的「別問、別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當共識接近成形,《婚姻保衛法案》(Defense of Marriage Act,簡稱DOMA)卻於1996年推出,把婚姻的定義限定於一男一女,剝奪了同性伴侶能合法結婚的權利。

換言之,當保守勢力不斷動用異性戀家庭較「自然」、一夫一妻才能確保孩子的最佳利益等論述,來通過反對同志的立法與培植政治勢力的同時,他們的說法不僅已被嚴謹的科學研究否證,也與跨學界「肯認同志親職能力」共識發展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馳。這些濫用政治權力所築出的歧視之牆,持續鞏固著異性戀單偶婚近三百年來所壟斷的經濟利益與特權地位。

文末,〈科〉文還提出兩項批判性觀察與一項預測,對台灣社會相當有啟發。

一、近期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召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會議上,許多喊著「守護家庭價值」口號的團體代表大喇喇地主張要把同志踢出會議,因為他們不是「婦女」。然而〈科〉文證明,大部分的同志親職研究都著重在女同志媽媽們的貢獻與親職能力。禁止女同志、雙性戀女性、男跨女跨性別者領養小孩、使用人工生殖科技,或因婚姻不平權而剝奪同性伴侶成家權,就是對婦女的歧視。

二、關於同志家庭親職表現的研究,不符比例地聚焦在小孩的性傾向上,而忽略其他的身心發展項目。這種過分對「同志的小孩是不是同志」的關切,正透露出一種仍然把同性戀認為是低等的、不正常的、亟需避免的意識型態。若要達到真正的「尊重不同的性傾向」,那麼每一位孩子都應獲得充分的鼓勵跟資源,自由、自主地探索和發展性傾向,無論他/她喜歡的是同性、異性、雙性還是無性,無論其性向是長期穩定,還是輾轉流動。

最後,〈科〉文暗示性預告了:科學界雖已對同志親職能力達成穩定共識,但仍可能遭遇利益團體的介入以攪亂共識。例如吸菸的致癌性在20世紀便已獲得學界共識,但菸草產業的介入卻顯著拖延了相關研究的生產與擴散。

保守異性戀利益的反同團體會不會尋著菸草產業的路徑,在學界與政界大量投入金錢和人力,以干擾「同志雙親與異性戀父母的小孩無異」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我們需靜觀其變、嚴密監督。但可以確定的是,反智與仇恨的DNA不死,人類社會隨時可能成為打壓弱勢以滿足私慾的侏羅紀世界。